2020.02.14 来源:
疫情之下的“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我们大部分人在这个春节最强烈的感受不再是喜庆、热闹、放松,而是无聊、沮丧、焦虑、恐慌。
不少企业复工时间不断推后延迟,给国内经济增加了较多的不确定性,也让越来越多人在担忧疫情传播的同时,开始担忧企业经营、收入下降、失业率增加等问题。
无论是在居家隔离、等待复工,还是在疫情之下坚持工作,面对环境的巨变,人们都极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在过度的焦虑状态下,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危及身心健康。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
疫情之所以引发普遍的焦虑,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五种感觉:
1. 失控感:个人无法控制疫情的蔓延,虽不情愿,但我们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2. 变化感:疫情使我们的春节体验、生活体验、工作方式骤然发生巨变。
3. 不安全感:病毒传播途径广,潜伏期长,每个人都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4. 脆弱感:每天不断更新的死亡病例人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5. 崩溃感: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使不少行业感受到公司处于崩溃边缘。
我们意识到新冠病毒给我们带来种种威胁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与恐慌、担忧、不安、紧张密切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焦虑,是对未知前路的一种模糊不清的恐慌感。
那么,在疫情持续之下,
面对公众的恐慌和个人的焦虑情绪,
我们可以为自己、家人和朋友,
以及身边的同事和员工,
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焦虑的心理状况,
缓解内心压力呢?
善世EAP服务项目负责人给出如下心理处方:
处方一:给你的内心也戴上“口罩”
过滤:给内心戴上“口罩”,保护自己的心理不会受到负面信息和情绪的干扰或感染,避免产生“关注负面偏差”的定势。
各资讯APP、自媒体,传递各类疫情信息的同时也在蔓延着焦虑和恐慌。
焦虑也反映了人们内心对资源不足的恐惧,和以往发生的灾害事件一样,这次疫情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也促使在早期封闭政策出台前很多人进入商场疯狂采购各种生活物资,或者大量囤积口罩,其实都是期望通过获得和占有更多的物资资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而内心越感觉到焦虑,就会越忍不住获取和了解更多信息资讯,如果不注意筛选和设防,则会导致我们暴露在过量的负面信息中,甚至有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而不择手段传播诱发恐慌的夸大的甚至是虚假的消息。这些负面甚至未经证实的“谣言”,会使我们的心理环境发生变化,内心卷入各种事件中、感受到强烈的负面体验,这往往是我们是无法面对的,久之还会产生一种“关注负面偏差”的定势,促使我们去关注更多的负面信息和情绪,而越关注这些负面信息则越会加剧我们的压力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要给口鼻戴上口罩,保护自己不被病毒感染;同时也要给内心戴上“口罩”,保护自己的心理不会受到负面信息和情绪的干扰或感染。
我们要保持积极思维,客观理性看待疫情等负面信息,减少自己放在负面消息上的注意力,比如:
(1)不仅是关注死亡人数,还要关注治愈人数;
(2)关注社会各界为应对疫情作出的努力和成效;
(3)关注疫情面前各种暖心的人物和事迹;
(4)关注防控疫情的积极的科学应对措施。
总之,通过改善信息摄入,来改善自己内在的心理环境,从而减少疫情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处方二:用规律和秩序来增加安全感
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让我们感到焦虑,是因为病毒的传播对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产生了威胁。当我们的大脑感知到某种威胁或危险的时候,便会产生焦虑情绪,促使我们进入一种“应激状态”,给我们一种力量,尽力地去做一些事情规避危险——这也是焦虑的正面意义。但如果这股力量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我们则会陷入焦虑情绪的折磨中。
除了疫情本身,疫情造成的生活和工作中混乱无序的状态也会向我们的大脑释放危险的信号,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混乱之中往往充满着巨大的危险。可以说,哪里有混乱无序、漫不经心、结构缺失,哪里就有焦虑。如果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缺乏规律性、稳定性和控制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过度焦虑。
因此我们需要用有规律的生活、有计划的工作来增加对稳定性的感知,以此来增加内心的安全感,当安全感充足时,焦虑情绪随之也会缓解。
已复工的朋友要做好从假期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过渡,及时进入到工作状态,在工作中获得价值感。比如:
(1)做好工作计划,按计划保持工作节奏;
(2)适应线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3)做好时间管理,划分工作和生活边界;
(4)从服装和桌面整理上,增添工作仪式感。
对未复工的朋友,建议可以做一个“计划清单”,给每天的生活做好规划。虽然在家中不出门,生活依旧可以安排充实,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陪伴家人、丰富自己内心、给自己充电、提升自身能力。比如:
(1)规律作息时间、按时起床、饮食;
(2)看书、视频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3)学习一项新技能:厨艺、乐器、软件操作...
(4)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等。
简而言之,制定计划、按计划走。当我们的各种行为越规律、越稳定、秩序感越好、则安全感越好。
处方三: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获得力量
想要缓解焦虑的情绪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能做的,而不要试图去扭转自己控制不了的。
有时候,专注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就是力量的源泉。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外界,不再抱怨和苛责,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回自身能做的事情,焦虑的感受就会减轻。
正如我们在疫情面前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以及家人的防护。比如:
(1)出门戴口罩;
(2)每天勤洗手;
(3)保持室内通风和卫生;
(4)保持健康饮食和充足睡眠。
当我们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内心就多一分应对疫情的信心和力量。不管疫情的大局势如何,尽其所能把自己和家人照顾好,把该做的工作处理好,内心也能趋于平静。
问问自己除了关注疫情之外,是否有其它的事需要开始着手去做。如果有,开始动手去做它。如果一开始没法进入状态,可以先选择一些难度低的小事。比如:
(1)洗衣物、扫地拖地;
(2)陪孩子读一段书;
(3)整理自己的房间或书桌。
工作中则可以选择从一些难度较低的工作开始,比如:
(1)文件归档、电脑桌面整理;
(2)资料收集、数据录入;
(3)客户联系、线上问候拜访。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或者需要协同才能完成的工作,尽早与上司、同事、供应商、客户沟通,越早消除不确定感,内心也就越安定,问题也能更早得到推动解决。
这些行动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干净的房间,也可能是一份完善的文档,只要有好的反馈,就会给自己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一样有助于对抗焦虑。
处方四:做一些使内心放松和愉悦的事
我们出现的焦虑、紧张及各种心态变化,都是正常的,这是大脑的情绪机制在对压力环境进行反应,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正是由于焦虑的提醒,我们有更大动力,也尽最大可能地配合疫情防治了。
因此,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要采取否认、回避、压抑、抱怨等不良应对的方式。在感觉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要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照顾好自己的内心。通过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先缓解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
(1)适度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降低焦虑;
(2)听喜欢的音乐,重温一部喜剧电影;
(3)与亲人朋友沟通倾诉,相互鼓励,建立心理支持;
(4)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5)尝试一些简单的心理放松方法,例如:冥想放松。
当紧张、焦虑情绪难以承受并感到痛苦时,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消除时,则需要找心理从业人员获取专业的心理援助。如果您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或HR小伙伴,希望为员工提供心理支持,可以联系我们提供EAP等专业服务。
最后,祝愿大家都有
平稳的心态、幸福的生活、满意的工作,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020,我们每个人都会加油!